返回首页

北京初中物理有哪些名师(求推荐)

295 2023-11-05 03:21 admin

一、北京初中物理有哪些名师(求推荐)

下面我介绍一下几位老师!附图 可能显示不了见谅!

 

牛颖老师:

简介: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物理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初中部主任,市级骨干教师,北京市中考物理试卷命题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兼职研修员、命题中心组成员、东城区名师工作室成员;第三届全国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一等奖,多年参与人教社教材、教师用书编写工作及全市范围内的教材培训工作,十余篇论文获国家级、市区级一二三等奖,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风格:语言清新自然,善于归纳总结,授课思路清晰,既结合实际又针对考点有的放矢,思维严谨虚实并举,高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李丽娟老师:

   北京四中物理高级教师,曾获得区教育系统青年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区基本功大赛、区教学片段大赛、区录像课大赛中获二、三奖,区优秀论文奖,并编写教辅书籍。

   长期执教毕业班,把关中考物理。对指点学生提高物理成绩、备战中考拿高分有独特方法和“李氏高招”。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讲课有亲和力,喜欢通过“一题多解”的方式教给同学们多种解题方法,通过极限法等各种高招来帮助同学们快速、准确的解题,提高应试技巧。

 

 

 

 

 

闫芳老师:

   北京22中物理教师,北京市东城区教育新秀、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兼职教研员。

   曾获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东城区实验教学比赛一等奖,北京市讲课比赛一等奖等。多年来潜心研究教学,多次在区物理教师会上做专题教材分析讲座,撰写多篇教学论文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参与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等出版社发行的多本教材教辅资料。

   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风格独特,喜欢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的小实验来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理解。富有个人魅力,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二、高一物理,给优评

(1) μmgcos30°=mgsin30°

μ=tan30°=√3/3

(2) mBg≤μmgcos30°+mgsin30°

mB≤m

(3) a=(3mg-mgsin30°-μmgcos30)/4m=g/2

三、上海七宝中学高中物理老师谁的能力强些???

不了解,我倒是知道上海有个较不错的老师,东南数理化的邹老师很有能力的,邹老师会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复习,归纳各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熟识基本高三物理模型,并通过练习完成对基本概念的辨析理解、对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四、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包含的物理知识是什么啊,告诉我好吗?谢谢了

怒号 是因为风吹过窗逢,门缝, 气体高速流过物体表面形成的.

卷我屋上三重草 是指卷起屋上的三重草?

物理学中, 速度越高的地方, 气压越低, 屋顶上强风吹过, 风速高, 屋内因为室内空间, 明显不会刮大风, 气压比屋上面高.形成一向上的扬力.

五、物理学的两朵乌云?

“完美”的经典物理学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著名的科学家欢聚一堂。会上,英国著名物理学家W.汤姆生(即开尔文男爵)发表了新年祝词。他在回顾物理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同时,他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却若有所思地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第一朵乌云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乌云出现在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理论上。”W.汤姆生在1900年4月曾发表过题为《19世纪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上空的乌云》的文章。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A.迈克尔孙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开尔文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学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物理学权威,他的说法道出了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的基本状况,反映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主要思潮。 

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可以说是达到相当完美、相当成熟的程度。一切物理现象似乎都能够从相应的理论中得到满意的回答。例如,一切力学现象原则上都能够从经典力学得到解释,牛顿力学以及分析力学已成为解决力学问题的有效的工具。对于电磁现象的分析,已形成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这是电磁场统一理论,这种理论还可用来阐述波动光学的基本问题。至于热现象,也已经有了唯象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它们对于物质热运动的宏观规律和分子热运动的微观统计规律,几乎都能够作出合理的说明。总之,以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经典统计力学为三大支柱的经典物理大厦已经建成,而且基础牢固,宏伟壮观!在这种形势下,难怪物理学家会感到陶醉,会感到物理学已大功告成,因而断言往后难有作为了。这种思想当时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来已久。

普朗克曾在1924年做过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回忆1875年在慕尼黑大学学物理时,物理老师P.约里(Philipp von Jolly,1809-1884)曾劝他不要学纯理论,因为物理学“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几乎是臻善臻美的科学”,现在这门科学“看来很接近于采取最稳定的形式。也许,在某个角落里还有一粒尘屑或一个小气泡,对它们可以去进行研究和分类,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那是建立得足够牢固的。而理论物理学正在明显地接近于几何学在数百年中所已具有的那样完美的程度。”普朗克的另一位名师,柏林大学的G·基尔霍夫(Gustay Robert Kirchhoff,1824-1887)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尽管开尔文对物理学成就的评价言之过激,但他能够在此万晴空中发现“两朵乌云”并为之忧心忡忡,足见他富有远见。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正是这两朵小小的乌云,终于酿成了一场大风暴。

第一朵乌云—— 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与“以太”说破灭 

人们知道,水波的传播要有水做媒介,声波的传播要有空气做媒介,它们离开了介质都不能传播。太阳光穿过真空传到地球上,几十亿光年以外的星系发出的光,也穿过宇宙空间传到地球上。光波为什么能在真空中传播?它的传播介质是什么?物理学家给光找了个传播介质―“以太”。

最早提出“以太”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下界为火、水、土、气四元素组成;上界加第五元素,“以太”。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碰上了难题:在宇宙真空中,引力由什么介质传播呢?为了求得完整的解决,牛顿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说,认为“以太”是宇宙真空中引力的传播介质。后来,物理学家又发展了“以太”说,认为“以太”也是光波的传播介质。光和引力一样,是由“以太”传播的。他们还假定整个宇宙空间都充满了“以太”,“以太”是一种由非常小的弹性球组成的稀薄的、感觉不到的媒介。19世纪时,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也把传播光和电磁波的介质说成是一种没有重量,可以绝对渗透的“以太”。“以太”既具有电磁的性质,又是电磁作用的传递者,又具有机械力学的性质,它是绝对静止的参考系,一切运动都相对于它进行。这样,电磁理论因牛顿力学取得协调一致。“以太”是光、电、磁的共同载体的概念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形成了一门“以太学”。

但是,肯定了“以太”的存在,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绕太阳运动,就必须会遇到每秒30公里的“以太风”迎面吹来,同时,它也必须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这个问题的产生,引起人们去探讨“以太风”存在与否。

为了观测“以太风”是否存在,1887年,迈克耳逊(A.A.Michalson,1852-1931)与美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莫雷(E.W.Morley,1838-1923)合作,在克利夫兰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即“以太漂移”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不论地球运动的方向同光的射向一致或相反,测出的光速都相同,在地球同设想的“以太”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因而,根本找不到“以太”或“绝对静止的空间”。由于这个实验在理论上简单易懂,方法上精确可靠,所以,实验结果否定“以太”之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使科学家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他们或者须放弃曾经说明电磁及光的许多现象的以太理论。如果他们不敢放弃以太,那末,他们必须放弃比“以太学”更古老的哥白尼的地动说。经典物理学在这个著名实验面前,真是一筹莫展。

第二朵乌云——黑体辐射与“紫外灾难” 

在同样的温度下,不同物体的发光亮度和颜色(波长)不同。颜色深的物体吸收辐射的本领比较强,比如煤炭对电磁波的吸收率可达到80%左右。所谓“黑体”是指能够全部吸收外来的辐射而毫无任何反射和透射,吸收率是100%的理想物体。真正的黑体并不存在,但是,一个表面开有一个小孔的空腔,则可以看作是一个近似的黑体。因为通过小孔进入空腔的辐射,在腔里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以后,不会再从小孔透出。

19世纪末,卢梅尔(Lummer 1860-1925)等人的著名实验―黑体辐射实验,发现黑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它按波长的分布仅与黑体的温度有关。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不可思议的。

怎样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结果呢?当时,人们都从经典物理学出发寻找实验的规律。前提和出发点不正确,最后都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例如,德国物理学家维恩建立起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但这个公式只在波长比较短、温度比较低的时候才和实验事实符合。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和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金斯认为能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长比较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和实验事实比较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但是,从瑞利一金斯公式推出,在短波区(紫外光区)随着波长的变短,辐射强度可以无止境地增加,这和实验数据相差十万八千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失败被埃伦菲斯特称为“紫外灾难”。它的失败无可怀疑地表明经典物理学理论在黑体辐射问题上的失败,所以这也是整个经典物理学的“灾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