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解表药作用及注意事项——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152 2024-01-03 21:34 admin

解表药作用及注意事项——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解表剂。

本类方药主要用于六*外邪入浸所出现的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脉浮。或用于疹透不畅或风湿痛有表证者。

临床上,表证有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种,风寒者宜辛温解表;风热者宜辛凉解表。此外,若表证兼气、血、阴、阳之不足,还须结合补益方药使用,散亏以扶正祛邪,使正胜邪却。故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应用解表方药注意事项:

1.该类药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医学教育 网原创,以免药性耗散、功效减低。

2.服用解表药后宜避风寒。如外感风寒之表证,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发汗,以微汗出为度,以免大汗伤阴耗气。应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久溃、失血者不宜单用解表剂,若需模掘空要,加用扶正之品,以达邪去而不伤正之目的。

附:解表药的药理作用参考:

1.发汗解热作用。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生姜、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数解表药均具有发汗解热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而实现的。

2.增强体表血液循环。如桂枝、紫苏、生姜、菊花等多数解表药均能扩张周围血管,增强体表循环、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热的散发。表证特点之一是“恶寒”,而这种恶寒与肌肉及小动脉痉挛有关(即产热增加),解表药通过扩张痉挛之血管可改善这种病理状态。同时由于外周循环加强,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肤毛细血管。引起皮肤毛细血管增生、血清渗出、形成皮疹。这可能是解表药用以透疹的作用基础。解表药除了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而用于疮病之治疗外,还能通过扩张周围血管,使局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而用于疮用初起之治疗。

3.抗菌、抗病毒作用。经过大量实验,已证明解表类药物对某些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抑制或杀伤作用。

对某些病毒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生姜、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等。

对某些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抑制作用者:麻黄、桂枝、紫苏、羌活旦瞎、白芷、细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叶、菊花等。

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苏、羌活、防风、白芷、藁本、细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者:柴苏、荆芥、羌活、白芷、细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对某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者医学教育 网原创;桂枝、羌活、防风、白芷、辛夷、葱白等。

此外,菊花对白喉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防风、白芷、细辛对枯草杆菌;桂枝对炭疽杆菌;柴胡对疟疾均有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药理作用外,该类药物尚有镇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及利尿作用。

五积散有什么功效

五积散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苍术 桔梗各600克 枳壳 陈皮各18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90克 厚朴 干姜各120克 麻黄(去根、节)180克 【用法】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细锉,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每服9克,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五积散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成:白芷9g 川芎9g 甘草9g 茯苓9g 当归9g 肉桂9g 白芍9g 半扒缓夏9g 陈皮18g 枳壳18g 麻黄18g 苍术72g 干姜 12g桔梗36g 厚朴12g 【组成】五积麻芷桂姜苍朴,二陈四物去地枳桔。 【趣记】无极马知桂姜藏魄,二陈四物去地只急。 【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 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2.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寒者。 【制方原理】 1.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阳不运,以致寒、湿、气、血、痰积结于体内。 2. 症状分析: (1)外感风寒——身热无汗,头身疼痛,项背拘急。 (2)内伤生冷,脾胃阳虚—— A. 寒凝气滞→胸满腹痛 B. 食积内停→恶食 C. 痰湿阻胃→呕吐 D. 气滞血瘀→月经不调 【方解】因寒积于中则运化失常而生湿,湿聚则生痰,湿痰导致气滞血瘀。故治疗本证,应采用发汗解表、温中散寒为主,佐以理气活血化痰、燥湿健脾之法。待到寒邪去除,痰消湿化,脾阳复振,气血调和之时,本证即痊愈。本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苍术、川朴、陈皮、炙甘草燥湿健脾;干姜、肉桂温里祛寒;法夏、云苓燥湿化痰;枳实、桔梗开胸行气;当归、川芎、白芍活血止痛。 【方论】方中麻黄、白芷发散表寒;干姜、肉桂温散里寒;苍术、厚朴健脾燥湿,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养血和血;桔梗、枳壳升降气机;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之功。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故名五积散。 3.治法: 解表+温里+散寒+燥湿+化痰+行气+活血化瘀 君药—— 麻黄、白芷: 辛温发汗解表,散外寒。 臣药—— 干姜、肉桂: 辛热温里,以祛内寒。 佐药—— (1)平胃散(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2)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 (3)四物汤去熟地 (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 (4)桔梗、枳壳:一升一降,理气宽胸,善行气积。 使药——炙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 寒热无汗,胸腹胀满,苔白腻,脉沉迟。 2.临证加减: (1)胃痛,呕吐清水——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2)饮食停滞——山楂、神曲,消食导滞。 3. 现代运用: 坐骨神经痛、腰痛、喘咳、胃痛衡态、痛经等证属寒邪为患者。 4. 注意事项: (1)素体阴虚忌用——应该用麦门冬汤。 (2)湿热者忌用——应该用二妙散。 五积散的临床应用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咐此源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 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五积散别名 催生汤、异功五积散、熟料五积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

处方来源 《理伤续断方》。

药物组成 苍术20两,桔梗20两,枳壳6两,陈皮6两,芍药3两,白企3两,川芎3两,川归3两,甘草3两,肉桂3两,茯苓3两,半夏(汤泡)3两,厚朴4两,干姜4两,麻黄(去根节)6两。

加减

功效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助气催产。解表温中,消痞调经。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阴经伤寒,脾胃不和。太阴伤寒,积聚腹痛。感寒发疟初作。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产后身痛,兼感寒伤食。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制备方法 上除枳壳、桂2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2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用药禁忌

临床应用 1.喘证:一男性农民,年约三十,素体坚强。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喘息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促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性深部脓肿:张某,女,26岁,因右腿疼痛两天。查右大腿内侧上1/3处疼痛,局部肿块,按之痛剧,皮色不红。微恶寒。体温37℃,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嗜中性79%。诊断:寒性深部脓肿。拟予五积散煎剂:麻黄五分,白芷、当归、白芍、法半夏、陈皮各三钱,苍术、川朴、枳壳、桔梗、甘草、川芎、桂枝各钱半,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五个。煎服两剂而愈。

3.产后发热:郎某。女,26岁。产后36天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服西药半月略有好转,但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查血、小便均正常。现头痛身疼,项背拘急,食纳尚好,二便如常,体胖面红润,脉弦滑苔薄。为产后外感风寒,气血瘀阻,营卫失和,投五积散全方四剂低热即退净,诸症悉平。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乎和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

2.《方剂学》: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桔梗与敏让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岁拿盯。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放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运用。

备注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得效》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剖析药味,实由“四物汤”、“麻桂汤”、“二陈汤”、“平胃散”诸方化裁而成,聚温补、行散于一方,既能调补档盯模气血,消散瘀滞,又可表里同治,扶正祛邪。主治寒、食、气、血、行缓痰五邪郁积,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不过,在具体临则败床应用时,医生还需分不同情况及病态轻重缓急进行加减。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搭银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烂唤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知历宴之。并不拘时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