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怎么办猎狗养殖场

190 2024-01-01 00:19 admin

一、怎么办猎狗养殖场

先选好地址,交通要便利,要 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远离村庄人群。附近要有水塘小河湖泊什么的。因为是养猎犬,所以驯练更重要些,要有训练场。附近要野物让它们追捕才更好。

养殖场不一定要太大,但是必须要在背风向阳处建狗舍,之间相隔不要太近最少要离5米远或者更远,根据计划数量搭建狗舍,阳光和干燥是最起码的,长期没有阳光和潮湿会使狗免疫力低下容易生病。 要有饲料仓库,或者狗的食堂,保持食物卫生和安全。要有狗的洗澡间,梳理下来的毛要烧毁。预备些 跳蚤药,最好在狗场 预备些 生石灰。以便场地消毒。

和最近的兽医 保持联络。

要有门卫室,要有工人房。要有统一的工作服装,方便狗第一眼辨认。。。

二、你还知道我国哪些少数民族?请选择一至两个,查阅相关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其分布情况、生活现状以及风俗文

彝族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

分布地:

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经济: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燕麦、元根等。 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

在高原地区,则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

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社会习俗:

解放前的彝族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风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彝族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

三、大熊猫的养殖基地是那里?

历时4年半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已于日前由国务院新闻办向全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1590余只,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61只。分布范围有所扩大,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质量有所改善。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具有极高的生态、科研、文化及美学价值,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1988年将大熊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2年批准实施了“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2002年启动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又将大熊猫列为15个(类)重点保护物种之首,《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附录I物种,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则在成立之初,就将大熊猫选为会旗、会徽的图案物种。大熊猫已成为当今世界野生动物保护战线的旗舰和标志。

为更好地开展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国家林业局组织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及有关部门在1999年6月至2003年底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以掌握和了解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分布范围、栖息地及保护管理、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等现实情况。

国家林业局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对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十分重视,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领导小组和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实施方案》、《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技术方法》,及《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检查验收实施办法》。抽调川、陕、甘三省57个单位的172名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负责调查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野生大熊猫外业调查范围涵盖了川、陕、甘三省的57个县(市、区)以及辖区内的40个有大熊猫分布的自然保护区。调查总面积为2539789公顷,完成调查路、样线11174条。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涵盖了三省的54个县(市、区)、223个乡镇。圈养大熊猫调查涉及全国23家大熊猫饲养单位。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行政区划包括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为2304991公顷。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6只(不包括1.5岁以下大熊猫幼体数量)。分布面积约1398041公顷,占栖息地总面积的60.65%,当前主要受到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和偷猎的干扰。全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只,其中70%为圈养繁殖个体。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达40个,保护有约45%的大熊猫栖息地和约61%的野生大熊猫。

调查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的10余年间,我国野生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调查也发现,当前困扰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突出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形势依然严峻;二是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依然严重;三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根据调查的情况,国家林业局今后将重点从四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一是推进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完善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编制保护管理计划,使大熊猫保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完善配套政策,推进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建设,提高大熊猫保护的法制化水平;建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体系,研发全国大熊猫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完善大熊猫保护管理网络,加强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保护。在完善现有自然保护区和各级保护管理机构建设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抓紧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或整合现有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争取将90%的野生大熊猫纳入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之下。在不具备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地区,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建设。构建出一个权责分明、互相配合、布局合理、管理高效的大熊猫保护管理网络,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强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管理。开展人员培训,实施栖息地恢复等工作,提高保护管理水平,改善栖息地质量,为大熊猫的繁衍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加强社区共管工作,促进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把社区共管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构建长效的沟通、互动机制,密切两者的“血肉”联系。加大社区共管资金投入,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妥善解决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是强化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管理。建立健全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发展机理机制,鼓励圈养单位开展大熊猫遗传物质交流,优化圈养种群质量。使圈养大熊猫种群完全脱离对野生大熊猫的依赖,满足社会对大熊猫的需求,并逐步开展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工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